1、布施,将金钱、实物布散分享给别人。指佛教用语,人的行为。布施是大乘佛法六度之中的第一项,种类有三种:法布施,财布施和无畏布施。
2、布施是六度之一,也是六度之首。六度,是大乘修行道的六项主要内容,是菩萨的正道,是摄尽一切菩萨道的总行,是自度度他、福慧双修、三学具足的途径,也是悟入唯识性的因和果。今仅以六度之首的布施度试作探讨。
3、“布施”是佛教六度波罗蜜之一。是修行的一个重要法门,布施可以广结善缘,舍去悭贪,培植善根。佛教最初传入我国,不事生产,遵守释迦之教,以乞食为生。和尚见人就叫“施主”,就是这个原因。
4、然而布施一词,最早也是出于道经。《庄子·外物第二十六》里有个故事:
5、儒以诗礼发冢,大儒胪传曰:东方作矣,事之何若?小儒曰:未解裙懦,口中有珠。诗固有之曰:青青之麦,生于陵陂。生不布施,死何舍珠为。接其鬓,摩其颅,儒以金椎控其颐,徐别其颊,无伤口中珠。
6、儒以诗礼发冢,这里引用了一句《诗》,就是:“生不布施,死含珠何为?”意思是说那些富贵人、奴隶主,在世的时候不布施给穷人,死了还含着宝珠,企求不朽。这句诗在现在的《诗经》里找不到,属于佚诗。大概是孔子删定诗书的时候,觉得这句诗不够温柔敦厚,就删除了。但是在《庄子》里却保存了下来。让我们后人知道,布施一词,也是古已有之。
7、布施度,又名檀波罗蜜、檀度、施度。施波罗密,意为布施,即以自己所有,普施一切众生。布施有三种之分:第一种是法布施,即以清净心为人宣说如来正法,令闻者得法乐,资长善根之功。第二种是财布施,此中又分两类:一是内财施,即以自己头目脑髓,以至整个色身施于众生,如释迦如来在因地中行菩萨道,曾割肉喂鹰、舍身饲虎;二是外财施,即以自己所拥有的衣食财物施予有情,令彼不受饥寒的痛苦。第三种是无畏布施,即众生若有种种灾难怖畏之事,能够安慰他们,帮助他们免去内心的怖畏。